7月18日—19日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
第十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圆满落下帷幕。第十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由中国测绘学会、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中国遥感委员会共同主办。智慧城市业界大咖、精英千余人齐聚长沙,共商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大计,共话全域数字化时代引领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为全面展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促进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 大会设置了1个智慧城市主论坛,以及智慧城市时空标准发展、智能建造、城建档案智能化管理、智慧社区发展等17个分论坛。广州粤建三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大会承办单位及参展商参加本次大会。
大会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吴海洋发表致辞,他表示自然资源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数字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自然资源部适应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制订出台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构建国土空间信息模型,并部署了试点。
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九三学社原副主席赖明在开幕致辞中强调科学、智慧、精准、高效管理城市,成为城市管理者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他对智慧建设建设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强化智慧城市顶层建设;二是完善新型数字城市基础设施;三是深化城市数据融合应用;四是优化新型智慧城市生态;五是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大会上,李德仁、童庆禧、王家耀、李建成、周成虎、郭仁忠、陈军、童小华等8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隆重出席,并在大会上分享了前沿观点和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更为深刻。他以《论时空智能与数字孪生智慧城市》为题,从时空大数据与时空智能、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及其特点、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的应用三个方面分享了智慧城市发展进程和研究成果,强调空天地时空大数智能是数字孪生城市的基础,数字孪生城市是数字城市的高级阶段,也是智慧城市的新高度,实现善政、促产、利民。同时,利用5G、6G各物联网城市信息模型,时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来建设好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工厂等。此外,在新时代,要抓好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的各种智能应用,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的升级发展和国家治理,推进数字国家、智慧社会的建设。
本次大会发布了《智慧城市建设年度进展报告2023》,报告干货满满,智慧城市的相关政策、标准、技术到新产品,以及创新应用实践等都可以从报告中获知详细,了解进展情况。同时大会举行2024年智慧城市先锋榜颁奖仪式。由武汉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中心委托广州粤建三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武汉市地下工程和深基坑监测预警系统”荣获2024年智慧城市先锋榜优秀案例一等奖。
展会现场
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智能建造专业委员会、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行业协会、广州粤建三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协会协办的智能建造分论坛,于7月19日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103号会议厅召开。广州粤建三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俭主持本次论坛,武汉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中心、广州市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赣州市工程质量管理服务中心、深圳市龙岗区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江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协会、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河北省建设工程质量研究会、湖南建工集团等来自全国各地工程建设领域的施工单位、监测机构、检测机构以及建筑行业专家近150人参加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主旨围绕建筑行业智能建造、数字化转型等热点,分享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工业化建造的经验,集中研究探讨智能建造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实现路径等,宣传展示智能建造建设成果,推动建筑业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首先,黄俭董事长代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智能建造工作委员会和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行业协会对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莅临本次论坛会议表示衷心感谢并发表致辞。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的通知中将“建筑工程智能建造”纳入了该目录,其中涉及“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方面的内容:“集成人、机、料、法、环管理功能的智慧施工管理系统研发,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运营,建筑机器人、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远程控制塔吊等智能建造装备研发和租赁”。智能建造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的信息化技术与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先进建造技术融合的一种新型建造方式。“智能建造”将有效提高建造过程智能化水平,实现少人、经济、安全的建造过程,打造优质的建造产品。 长沙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副站长朱正荣、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科技院院长常乐、广东省智慧建造与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有衡、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田华、广州珠江装修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方宏强、日丰新材有限公司市政研发总工程师王永达、广州筑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勇、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建筑行业方案经理吴志峰作为本次论坛的演讲嘉宾,分别带来了他们在各自领域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实践以及技术心得,结合实际案例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分析和分享。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田华就《国产自主建筑工业软件探索与实践》作分享。中建五局创新研究院一直以核心技术为根本,以建筑数字孪生基础技术底座为支撑,以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为载体,积极投身建筑数字化的核心——建筑工业软件的自主研发浪潮。田副院长以中建五局自主研发的两款建筑工业软件(BIM模型轻量转换引擎及结构智能拓扑设计软件)为例,为推动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提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建筑数字化解决方案。
广东省智慧建造与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有衡就《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行业大模型探索与实践》做分享。他表示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技术,人工智能+百业千行将带动新一轮工业革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大模型的进一步突破将引领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化时代。Agent智能体可以有效破解大模型在企业应用落地的三个矛盾,目前已在知识库、数据查询中得以实现,如RAG+LLM构建基于本地(私有)知识库的大模型应用、RAG+SQL自动生成+LLM实现业务数据的查询分析。大模型提供了无(少)人工干预的从数据到智慧以及数据资产变现的新途径,建筑领域垂直大模型的建设将实现行业的提质增效。
长沙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副站长朱正荣就《建设工程智慧监管实践》作分享。长沙建设工程智慧监管系统通过监管端和企业端两端的应用,利用
视频AI智能识别+IoT设备赋能远程监督,快速检测与识别现场风险及问题,为监督工作提供辅助手段,解放监督员双手,降低人力成本;将所有质量安全监管业务统一集成和共享、快速打破信息孤岛、共享数据、协同管理,实现主管部门对行业的高效管理。未来,长沙将建立覆盖政府、企业、项目的智慧工地监管体系,升级已有的建设工程智慧监管平台,打造立体化智能监管体系,提升智慧化和数字化监管水平。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科技院院长常乐就《存量发展时代的既有房屋安全管理与定期体检》作实践分享。从2014年开始,建筑业竣工项目开始递减,既有建筑占比开始增加,我国逐步进入以老旧建筑更新改造为主的“城市更新和既改”阶段,即“存量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存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上位法缺失;2质量缺陷,建设速度过快,房屋质量堪忧;3老龄化,城镇房屋“老龄化”进程加快、老楼危楼增多、房屋本身存在安全隐患;4倒楼塌楼时有发生;5房屋安全影响因素如建筑自身质量问题、建筑使用维护的问题、外荷载作用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6鉴定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房屋建筑需定期体检,逐步建立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最后常院长介绍了由广州粤建三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主编的《深基坑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程》及《高支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技术规程》两项标准。这两项标准的实施,既满足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填补了行业的空白。
广州珠江装修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方宏强就《以数字化工具(珠装云筑)推动装饰企业数据资产管理创新》作实践分享。他指出,装饰装修企业数据资产以装饰装修工程管理为主线,通过建立基于数据中台的系统,整合企业数智化管理,并匹配信息化权限管理办法等制度,打破管理机制与发展现状不匹配的约束,适配企业资源实现全面数据化。同时借助数据资产构建过程,为传统业务模式的管理创新引入工业化流程;通过数据资产治理体系的建立和管控平台体系的健全优化,有效推动企业工业化进展,提升企业的经营质量、生产活力与运转效率。
日丰新材有限公司市政研发总工程师王永达就《给水排水用管材及管件质量数字化管理技术要求》标准进行解读及应用分享。《给水排水用管材及管件质量数字化管理技术要求》由日丰新材有限公司和广州粤建三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编。标准规定了给水排水用管材及管件质量数字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基础信息管理、生产信息管理、出入库信息管理、进场验收信息管理、质量检测信息管理、施工安装信息管理、质量追溯信息管理、数字化管理系统、数据可视化管理、系统运行与维护等技术要求。他表示,基于“共享信息库+RFID芯片+云计算”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将连接对象延伸到整个产业及其各个参与环节,打造“信息库+云计算”的管道芯片溯源行业应用平台,为水务管理部门、管道生产企业、工程参建各方提供管材质量管控、追踪溯源、供需及数据服务。此标准目前已在广州、东莞、中山等多地落地实施,为当地给水排水用管材及管件质量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据。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建筑行业方案经理吴志峰以《为智能建造赋能》为题,分别从施工建设、施工检测、建设管理、装饰装修等方面进行实践分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实现覆盖设计、生产以及检测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
广州筑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勇就《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实践》作分享。IDI服务平台是一个面向保险公司、风险机构以及项目五方责任主体建设的服务平台。贾总以广州IDI服务平台为示例,将广州市的地标和团标的准则要求、管理思想和理念落到实处,把风控团队的履职纳入平台管理,即受保险公司管理,同时受建设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把工程质量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三控制充分贯穿到风险全过程管理中,从服务质量、工作时效等方面,将指派团队、过程检查、风险整改、评估报告等纳入考核及平台管理。IDI风险管理服务平台的落地实施,将有效降低工程质量风险,提高质量水平;通过聘请独立于五方责任主体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客观评价,保证结果的公正性;出现质量问题,保险公司先行赔付,能够更加高效地保障各方合法权益,解决矛盾;减少了因房屋质量引发的纠纷,实现从行政管理向市场管理转变,构建各方相互制约的市场体系。同时呼吁为IDI顺利推广赋予其法律主体地位,且向公建、商业、工业以及交通、电力等其他行业领域推广。
未来三和软件将不断创新,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让工程实现更高品质,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